數字化正在改變傳統制衣廠
10米挑高的智能立庫,一臺臺小巧靈活的AGV智能搬運機器人在地面上“跑動”搬貨,搭載了24個打印頭的數碼熱轉印機一小時可打印五六百米的面料,由24個攝像頭以及AI技術輔助學習的自動驗布機越驗越準,鏈接上下游流程進度的可視化顯示屏隨處可見。
這是在SHEIN的資金支持和指引幫助下,面料供應商周以寧在廣東順德建立的近2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工廠里,每天可以看到的生產場景。
2011年創業以來,學徒出身的周以寧先是在廣州番禺租了一間工作室,給別人畫服裝圖紙,后來工作室發展成面料數碼印花廠,曾先后服務過福建運動品牌、廣州十三行的檔口、淘寶品牌商家、亞馬遜商家,曾經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單,但此后訂單量急轉直下。
2018年,周以寧開始接觸SHEIN。不同于其他服裝品牌,SHEIN“小單快反”的“以銷定產”模式,針對所有首單都從小訂單開始,如果銷售趨勢好立刻返單,如果銷售不達預期則中止生產。
這種模式下,首先要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。通過SHEIN相關團隊的駐場輔導,周以寧從0到1逐漸搭建起完善的數字化體系,從面料原料進入生產線到印花布料出庫,整個生產環節已實現全程可視化管理。
技術創新應對招工難題
“以前我們只能請有經驗的師傅來做,實現標準化后,新人培訓3-5天就能做了。”周以寧說,現在他的數碼印花廠超過七成員工是新手,只需要接受簡單的培訓就能勝任工作,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監督和操作自動化設備。
以自動驗布機為例,在傳統模式中,布料的贓物瑕疵需要靠人工檢驗,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天內也只能檢驗1000多米,而自動驗布機配有24個攝像頭和AI智能識別技術,一臺機器一天至少檢驗6000米,并會自動拍攝瑕疵等問題點。
“現在沒有年輕人愿意做搬運工了,通過AGV智能搬運機器人的使用,可以承擔相當于二三十個搬運工的工作量,年輕人則可以承接更有技術含量和工藝含量的工作。”周以寧表示,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精益化的升級改造,使他的這座數碼印花廠的人效,比同等規模的傳統印花廠提升了至少10倍。
廣州番禺的服裝廠老板謝雙濤是SHEIN的童裝供應商。這位在珠三角的服裝制造業摸爬滾打了近30年的老服裝人,2018年之前幫其他品牌做代工時,只有一間1000平米的工廠,工人不到40人。與SHEIN合作以來,他的工廠已經擴大到5家,并從廣州拓展到了湖南老家,工人數量也增加了十倍。
制衣產量的提升幅度則更大。“以前一個月只能做五六千件,現在是幾十萬件,”謝雙濤說,產能的提升除了由于SHEIN訂單的持續增長,也得益于自動化設備的引進。近年來,他陸續給工廠買進了多臺拉布機和電腦裁床設備,直接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。
“傳統拉布要兩個人操作,現在用機器的效率提高了30%。”謝雙濤告訴記者,電腦裁床設備針對手工難裁的工藝,更是可以抵4個人的工作量,并且只需要招聘可以操作電腦的新手就能滿足要求。
如今,招不到年輕人尤其是熟練工,是不少制衣廠面臨的普遍難題,技能人才的短缺也是行業面臨的難題,因此引入自動化設備和創新技術工具,已經成為謝雙濤們應對招工難題的最有效投入。
而為了推動供應商的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,SHEIN兩年來已累計投入資金2.5億元,圍繞技術創新、培訓支持、工廠擴建、社區公益服務方面賦能供應商,此外還成立了服裝制造創新研究中心,圍繞自動化設備研究、數字化系統開發、管理流程標準化和技能人才培養,輸出標準化解決方案,并從經營管理、企劃開發、生產排單、運營備貨、質量管理等多方面對供應商進行“日常+專場”培訓,近兩年來累計組織培訓已達上千場。
謝雙濤還記得去年SHEIN匠心工具日活動上,包括20多項工藝在內創新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60多項技術工具進行同臺展示,參觀短短一小時后,他就將10多款工具加入到購物車。
“有些工具的投入成本其實很低,但能起到降低成本和技術難度,提升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立竿見影作用,”謝雙濤說,比如童裝有很多紗裙縮褶的設計,尤其多層縮褶特別耗費工時,需要逐層制作,即使熟手技工操作也非常容易破洞返工,但使用SHEIN所研發的一種新壓腳工具,則可以一次性完成多層的操作,并避免重復車縫摩擦、磨破面料的問題,新手也能輕松完成。
在與SHEIN合作前,他們的工廠大多依靠Excel、郵件等傳統方式安排生產。“以前都是用Excel表格填數據,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,經常會出錯,比如因為花型相似、缺乏分類標簽等,每個月都會出現七八次‘東貨西送’的情況,對接100多個客戶,每天趕制200多個單,感覺時間又不夠用,”周以寧回憶,現在則是從接單發貨到流程管理都可以在電腦上看到,還能在管理系統里隨時監控工廠設備的運行情況。
“以前需要經常去工廠轉轉,看看產品質量,生產進度,現場擺放,員工狀態等,現在我就在電腦上看,系統里每天的出貨量、生產排單、管理問題都一清二楚。”謝雙濤告訴記者,這些數字化系統都是SHEIN免費對供應商開放。
除了能看到工廠的實時情況,訂單出貨后的銷量情況也在系統里實時更新。“我們以前的訂單一般都是按月度下單,一次下單都是上萬件起,現在則是幾乎每天都有新品訂單。一開始,SHEIN的100件起的首單模式讓很多員工出現抵觸情緒,后來才發現這樣的模式可以讓原材料和成品庫存降低不少,”謝雙濤說。
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,近年來不少國內頭部紡織和制衣企業都陸續在裁剪、縫紉、質檢等環節引入智能設備,并使用數字化系統進行訂單、生產、庫存的實時追蹤。為應對“小單快反”的需求,部分工廠還采用模塊化生產,通過快速換線實現品類切換。比如全球紡織代工龍頭申洲國際就引入日本島精全自動針織機,實現從紗線到成衣的“無縫編織”,其寧波工廠也部署了數字化系統,實時追蹤每件衣服的生產狀態。
而對于資金有限的中小制衣廠來說,大多依然在依賴人工縫制,投資回報周期長的自動化設備難以普及,自行投資大數據、柔性供應鏈等技術更是望塵莫及,部分工廠選擇加入電商平臺或借助當地政策的方式漸進式改造。
比如浙江省就對智能工廠最高補貼300萬元,SHEIN則在2023年上半年宣布五年內投入5億元深化供應商賦能。截至2024年底,SHEIN服裝制造創新研究中心已累計投資超1.7億元賦能供應商數字化升級,幫助超200家合作供應商工廠超50萬平方米的廠房實現升級改造。
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《敏捷供應鏈:時尚行業競爭優勢新源泉》報告指出,時尚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即時化趨勢,對品牌提出了更高的供應鏈響應要求,企業打造柔性供應鏈已是生存發展的大勢所趨。作為數字化DTC(直達消費者)模式的踐行者,SHEIN借助數字化能力成功構建按需生產的小單快反供應鏈解決方案。這種模式下,數字化貫穿了供應鏈全鏈條,滲透到從企劃、生產、渠道需求到供應鏈組織的方方面面。
而除了生產制造和銷售下單環節,一端連著供應、一端連著客戶的物流倉儲智能化,也是實現柔性供應鏈的重要一環。為此,不少電商物流巨頭也在加緊布局,比如SHEIN超百億的供應鏈基建布局就在加速推進。
近期,位于廣東肇慶的“希音灣區智慧產業園”完成了項目驗收交付,預計將在年內正式進駐使用;位于肇慶的另一個總投資35億元的希音灣區西部智慧產業園項目預計將在今年年底竣工;位于廣州增城、總投資百億元的希音灣區供應鏈項目也在加速建設中,將通過“綠色、智能、自動”的一體化供應鏈建設全球交付中心,建設集運營倉儲、備貨、揀貨、分撥、發貨等為一體的供應鏈倉儲物流中心。
(本文來自第一財經)